建堂搬遷
1952年(民國41年)7月,成立「購地建堂委辦會」進行購地事宜。經費一方面由差會協助,一方面由弟兄姊妹奉獻,共計奉獻新台幣十萬元,約美金七千餘元。 1954年在中正路與臨沂街口(現改為八德路一段11號)購得土地五百餘坪,於3月29日舉行動土典禮,同年12月5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。因為聖經說:「聖靈所結的第一個果子就是仁愛」,同時也紀念仁愛路房舍做為聚會所的開工期,於是定名為-浸信會仁愛堂。 1954年3月29日 破土典禮 哥林多前書十章四節 1954年12月5日 獻堂紀念
1952年(民國41年)7月,成立「購地建堂委辦會」進行購地事宜。經費一方面由差會協助,一方面由弟兄姊妹奉獻,共計奉獻新台幣十萬元,約美金七千餘元。 1954年在中正路與臨沂街口(現改為八德路一段11號)購得土地五百餘坪,於3月29日舉行動土典禮,同年12月5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。因為聖經說:「聖靈所結的第一個果子就是仁愛」,同時也紀念仁愛路房舍做為聚會所的開工期,於是定名為-浸信會仁愛堂。 1954年3月29日 破土典禮 哥林多前書十章四節 1954年12月5日 獻堂紀念
1936年10月浸信會在華百週年紀念在廣州舉行,提倡邊疆佈道運動。1948年春天徐松石牧師率領華東基督教參觀宣道團,於中山南路國語禮拜堂佈道。2月8日徐松石牧師自上海抵台訪問,並於台北市濟南長老會舉行台灣教會史上的第一次浸禮;受浸者中包括鍾平山、馬棣聲夫婦﹑陳超弟兄。6月中旬楊美齋牧師奉「全國浸會邊疆佈道委員會」之差派,由山東抵台考查。楊牧師來台,在已受浸的馬棣聲弟兄家中開始家庭聚會,這個家庭聚會便成為浸信會在台灣發展的啟蒙點。10月19日美南浸信會在山東之宣教士明俊德教士抵台宣教;明教士是浸信會來台第一位宣教士。11月27日張佩信牧師與王伯武弟兄自上海來台,協助明教士。12月19日明俊德教士在中山北路二段53號之寓所開始數個查經班...